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新时代新国企万华改革创新启示录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18
摘要: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经济参考报8月14日刊登通讯:“为”与“不为”的辩证法——新时代新国企万华改革创新启示录 经济参考报记者 “寒酸、奢华” “锱铢必较、一掷万金” “严苛、宽容” …… 这样一组组矛盾、冲突的词汇是记者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经济参考报8月14日刊登通讯:“为”与“不为”的辩证法——新时代新国企万华改革创新启示录

  经济参考报记者

  “寒酸、奢华”

  “锱铢必较、一掷万金”

  “严苛、宽容”

  ……

  这样一组组矛盾、冲突的词汇是记者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听到、看到、感受到的。

  在坚持创新上厘清“为”与“不为”的界限,在吸引人才时把准“为”与“不为”的标尺,在绿色发展中坚守“为”与“不为”的底线,在管理改革上严明“为”与“不为”的规矩。

  万华“为”与“不为”辩证法已融入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习惯和心态,构成了万华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新时代国企特有的价值观。

  寒酸的宾馆与奢华的科研“账单”

  在烟台市芝罘区幸福南路,万华老厂对面,有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外墙蓝色的玻璃上有四个金色大字“万华宾馆”。这个当时为了接待日本专家专门修建的豪华宾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已经显得非常寒酸,和万华全球化工行业50强的形象反差鲜明。

  不建会所,不搞房地产,不投金融业,万华巨额开销都花在了哪儿?从烟台到宁波,从一线员工到中层管理者再到集团高管,记者一路走访,随着采访深入,心中逐渐有了答案。

  占地4000平方米的表面材料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着。在这里,水性涂料产业、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等产品异军突起,实现了近200项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只是万华“奢华科研账单”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这家公司2016年科研投入7亿多元,2017年达到12亿元,2018年突破了16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成就了今天的万华,其科研方向从以前的MDI(异氰酸酯)设备优化和改造,逐步扩展到生物、电化学等相关基础性科研;拥有国内外6大研发基地、7大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一大批小试、中试产品形成梯队接力。

  “你能想象,一个博士生团队,可能用5年、10年攻关一个科研项目,然后失败的情景吗?万华现在做的都是创造性的科研项目,一些基础研发时间会很长,失败率也会很高,唯一支撑大家坚持的就是万华人的信念。”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华卫琦言语中透露着坚毅。

  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在外人和同行看来,万华有些创新做法显得很“另类”。为了解决单体MDI产品的质量研发难题,万华曾经花几千万元建造了一条工艺和下游厂商相同的氨纶中试生产线。

  时间回溯到六年前,一位下游客户反馈说,用了万华的原料后,企业的氨纶纺织生产线偶尔会发生故障。因为是偶发故障,排查起来费时费力,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件事公司非常重视,经过反复研究,当时研发团队就提出建一个同样的中试生产线,仿照客户的工艺参数,模拟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宝学说。

  这意味着要购置一套几千万元的设备,且这些钱投入进去就是成本,不会有任何产出。干?还是不干?

  最终,万华选择了前者。不断地测试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客户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说:“还没有一家MDI公司为了产品研发,愿意花几千万元建一个下游中试生产线,万华是第一个!以后我们测试新产品,就用你们这套设备!”万华的单体MDI因为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最终实现销量全国第一。

  这并非个案,为了创新实验,万华已经建成20余套中试设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从借鉴到超越,万华在科技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另类”发展之路。

  招待费锱铢必较与对人才一掷万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是稀缺资源,薪资是人才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市场说了算!”万华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招式。

  1999年8月,万华招来了第一个博士杨勇,“市场价”至少8万元年薪。但那时公司总经理年薪只有1.44万元,副总年薪是1.2万元,工人一年才5000多元。而且由于亏损,只发百分之五六十的工资。

  “人才一定要,就定这个薪酬。”时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主持工作的副总工程师丁建生拍板决定,这也开启了万华的市场化人才战略之路。“四顾茅庐,八个月请来孙博士”“促膝长谈引来杨专家”……在万华,这样“一掷万金”的引才故事比比皆是,也触动人心。

  让记者感到强烈反差的是,万华的日常开销却又十分“抠门”。管理层出差和招待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特权”,除了一些特殊场合和事项,都是和员工一起乘坐飞机经济舱,住经济型酒店。

  徐宝学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10月,科研团队终于攻克了MDI16万吨项目,要去西安交软件包。因为不舍得坐飞机,他们从烟台坐火车去西安,下午2点出发,第二天下午4点才到,足足26个小时。

  “因为每一个万华人都是主人翁,都会自觉地为企业着想;不对员工和人才‘抠门’,是因为万华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人’创造的。”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说。

  “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与“三不见、零排放”没想到

  “请系好安全带。”一坐进万华的车,工作人员就提醒所有乘客,无论在厂区内外。进入厂区前,所有来访者都需要观看时长3分多钟的万华入厂安全教育片,并要求戴上安全帽。从这样的警示开始,记者就已深刻感受到万华安全理念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打开万华洗手间的门,醒目位置张贴着“十大安全理念”和“万华不可违背条例”的警示牌。走在烟台万华工业园内,正值傍晚下班,赶着去搭乘班车的员工自觉地两人成排、三人成列地走着,几个去餐厅吃饭的员工上楼时都下意识地扶着楼梯扶手;进入中控室、装置现场,都会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并把手机放在保险盒里。

  “2002年万华曾经出现过一次事故,正是这次教训,让我们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了审视,并在2004年以万华宁波一期建设为契机,引入杜邦HSE管理体系,也是国内首家与杜邦签订咨询协议的企业。”廖增太说。

  几乎同一时间,万华又做了一件“创举”:主动提出不惜一切代价,做到“零排放”的环保要求,这在国内化工企业实属首家。

  “当时化工行业很多企业忽视对环保投入,为了增加效益偷排偷倒污染环境情况时有发生,隔着厂区很远都可以闻到味道。”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周喆回忆起彼时的情景也不禁摇了摇头。面对人们对化工厂的不信任,他说了一句话,“我们用事实说话!”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