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8
摘要:陆杰跟拍了7年,看着这一片石库门房子成为“新天地”插图/马越三四十年间,上海变化惊人。1980年代,摄影师陆杰把自己紧紧地绑在老式双翼飞机上,“人肉航拍”了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陆杰跟拍了7年,看着这一片石库门房子成为“新天地” 插图/马越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上海这些地标变化有多大

三四十年间,上海变化惊人。

1980年代,摄影师陆杰把自己紧紧地绑在老式双翼飞机上,“人肉航拍”了上海的各个区域。

2019年,摄影师唐士龙根据陆杰1980年代的照片,拍下了前后对照图。只是,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时也会陷入疑惑之中:这究竟是哪个地方啊?

十六铺客运码头

陆杰拍下的十六铺客运站这一地标,唐士龙非常熟悉。1980年代,他在武汉读军校,往来,都是到十六铺码头坐船。

“那时坐火车到武汉要绕很大一个圈子。坐船的话,从上海到武汉,逆水,三天两夜;回来时顺水,两天两夜。后来学聪明了,先坐船到南京,再坐火车回上海,可以节约好几个小时。”唐士龙回忆说。

1980年代,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无论是到重庆、宜昌,还是去武汉、芜湖、宁波,价廉舒适的性价比让轮船成为当时人们出行的首选。

老上海们还能回忆起十六铺客运码头的辉煌时期。

“江申”、“江渝”还有“东方红”等各种客轮都在十六铺码头靠离,不大的码头每天要接送30多条航线,每天4万多人次,每年670多万人次。

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时就有一趟,上海—重庆1条航线就有13条船在开。

尽管如此,船票的紧张程度并不亚于当今春运时的一票难求。

“听说春节前卖票窗口负责人会躲起来,因为前来托买票的人实在太多了。还听说可能排上几天几夜的队也买不到票。”陆杰虽然没有亲历这一场景,但也听到很多“都市传说”。

而唐士龙却因为买票难这件事,改变了人生命运。

武汉军校毕业的时候,唐士龙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山东,一是去广州。

他算了一下,上海到山东,17个小时;上海到广州,33个小时,而且当时改革开放,到广州做生意的人非常多,票极其难买。

“我那时做了去山东的决定。或许到广州就是另一种人生了,谁知道呢。”

买票难是煎熬,而对于等待的家属来说,不知归期更是煎熬。

唐士龙春节回家的时候常碰到这样的麻烦:“春节船只很多,停船码头不够用,船有时候已经到陆家嘴这边了,但没办法靠岸,就只能等在那边。一等就是五六个钟头。屋里厢人急也急死了。”

陆杰有一次去十六铺客运码头拍照。清晨,雾蒙蒙的,他看见一个女子背着包站在那边,站了很久。陆杰知道,她肯定是在等人。他走上前去问:“侬在等人啊?你们约几点钟碰头?”

“她讲:伐晓得。讲这句话的辰光,我觉得她眼泪水都要落下来了。那时交通非常不方便,电话又没有,但是你又那么思念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他,什么时候又要分别。”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发展,在黄浦江氤氲的雾气中聚散离别的人越来越少。2003年9月,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并于2004年12月开始进行了全新改造。

人民广场

陆杰和唐士龙这两位60后,都有过到人民广场看烟花的经历。

陆杰镜头下1980年代的人民广场宽大而空旷,公交车、私家车、自行车散布其中。每天早上,锻炼的、遛鸟的人各自占一块区域,就和人们在公园里所做的一样。

“小时候,觉得全世界最大的广场就在这里了。”唐士龙说。

他们少年时代,最期待的就是在国庆节到人民广场看烟花。国庆节,空旷的广场人头攒动。烟花在天空绽放之时,人群中总会响起一阵欢呼声。

“非常热闹。即使不跑到人民广场,坐在家里也能看。那个时候高楼少,住在普陀区,也能搬张矮凳到天台上看烟火,旁边还好弄杯茶喝喝。”陆杰享受过在家看烟花的过程,回忆起来,细节充分。

如今的人民广场一边有大量的绿化和博物馆,一边有大剧院、规划馆等建筑,虽然看上去没有过去空旷,但在它的底下,有过去无法想象的忙碌和繁华。

人民广场现在是三条地铁线的换乘枢纽。“2012年的时候,我去采访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记得当时人民广场站每天的客流量是将近70万,现在肯定早就不止了。”

陆杰的数字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在早晚高峰期,人们一不留神就不知道被人流冲到哪个出口了。

田子坊

唐士龙看着陆杰拍摄于1980年代的这张照片,想要拍一张对照图的时候,碰到了难题:这是哪里?

对于小时候常常花1角3分坐17路公交车到打浦路亲戚家的唐士龙来说,田子坊这一带本是非常熟悉的地方,但30年间,变化实在太大了。

那时的泰康路是马路菜场,一下雨,就泥泞得下不去脚。在陆杰的照片中,泰康路两边都是密密麻麻、如火柴盒般排列的石库门房子。

那是1980年代非常普遍的上海人的生活——蜗居,煤卫不独立。

在旧区改造的过程中,泰康路一边房子的被拆迁,建起了地铁、商场;另一边则是在搬迁了马路菜场后重新定位,变身为聚集众多创意店铺、画廊、咖啡馆、餐厅的现代创意聚集地——田子坊。

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的位置,曾是一片溜冰场。陆杰曾在那儿溜冰,摔骨折了手。他也曾在那拍过外国老师带着小朋友溜冰的照片。

1980年代上海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算得上丰富:可以溜冰,可以看电影,去安福路看话剧,去福州路看戏曲演出,上音乐厅听音乐会……但还是缺了一些艺术形式。

“那时很少有国际性的演出,比如歌剧、音乐剧,我们的设施还没达到国际演出的条件。”陆杰记得,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音乐剧。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