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离散群体心目中的杭州城市形象研究(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26
摘要:第一,来自同一国家形成的文化孤岛。许多外国人对于杭州的印象停留在文化大革命阶段,即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并且,许多在杭州居住的外籍人士仍然认为杭州缺乏生活必需品,比如婴儿车。人总是倾向于相信与自己相同

第一,来自同一国家形成的文化孤岛。许多外国人对于杭州的印象停留在文化大革命阶段,即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并且,许多在杭州居住的外籍人士仍然认为杭州缺乏生活必需品,比如婴儿车。人总是倾向于相信与自己相同的人,因此,外籍人士往往会倾向相信与自己来自同一国家的外籍人士(Nora Filep)相信了同为德国人的Kon Hor“杭州没有婴儿车”言论)。这也便佐证了国家身份仍然是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成果。

第二,杭州的体验者,而非生活者。外籍人士大多在杭州并不具备长期居住的条件。他们慕杭州独有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而来,而杭州也没有令他们失望,但是外籍人士在生活的生活却没有杭州的游览体验那么精彩。

外籍人士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语言。由于语言障碍,外籍人士的就医、出行等受到了阻碍。此外,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他们无所适从。外籍人士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低于杭州本地人。他们一方面尽力寻找保持原本生活习惯的线下消费场所。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积极采纳线上消费。但是由于,银行卡开户和语言不通这双重原因,他们的本地化互联网融入进程受到了阻碍。

第三,多元认同。这部分的离散群体的自我认知与Bochove的研究结论部分类似:他们不仅把自己看成世界主义者或外国人,而是具有多层次的身份——经济上的组织人、政治上的全球人、文化上的积极融入者。在政治上,他们畏惧中国政府的维权,对于反映集体生活的片段格外恐惧。在文化上,离散群体积极融入的是代表着古典的杭州历史文化底蕴,对于相关活动有积极参与的欲望。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小组中,成员互相之间没有很深的了解,不会愿意暴露过多的情感,尤其是负面情绪的暴露不利于自我积极形象的构建。因此,小组内不会出现过于负面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者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比如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对于本研究的探索性结论进行验证,也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小组中,存在多种语言混杂使用的情况。在国际舞台上,并非仅存英语这一种语言,虽然Facebook提供翻译功能,但是对于俚语、不常用词、方言的翻译差强人意。而笔者语言水平有限,无法对于这些进行研究。方言书写用蕴含有丰富的涵义,希望具有研究资质的研究者可以在这基础上有所深入。

【参考文献】

[1]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3

[2]汪彩艳.试论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建构和他者镜像——基于观展-表演范式[J].今传媒,2014,22(03):15-16

[3]郭国庆,杨学成,张杨.口碑传播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J].管理评论,2007(03):20-26+63

[4]吴伟强,姚伟,钱凯,吴安琪.后G20时代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和建议[J].杭州学刊,2017(03):1-8

[5]赵云泽.“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基于对在京外国人媒介接触状况的调查[J].新闻与写作,2010(10):19-21

[6]许鹏.浅谈运用社交网络进行国际受众评估的可行性——以Facebook和Twitter为平台[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4):54-55+5

[7]江根源. 网络社区中的隐私关注与其互动情境间的作用关系[A].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3:16

[8]何春晖.城市品牌时尚传播解构——以杭州十大趋势、十大现象发布为例[J].品牌研究,2016(06):70-78

[9]张炳发,张艳艳.基于居民感受的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09):60-62

[10]郝国强.“离散”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省思[J].广西民族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1):102-108

[11]赵瑜佩.“世纪潮一代”的网络社会资本重构:对比在英流寓华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数字化融入[J].国际新闻界,2018,40(03):40-62.

[12]张少科.离散族群多元文化认同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18,40(03):83-100.

[13]付晓燕.网络空间的“文化休克”与文化认同:基于中国留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的生命故事[J].国际新闻界,2018,40(03):63-82

[14]迟永长.谈汉语量词的文化底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05):44-45

[15]易永卿.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道德观念的嬗变及其引导[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6]王杰.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中学生法制意识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7

[17]张明慧,冀巨海.消费理念的哲学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7):47-49

[18]程永明.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日本经济,2010(01):40-45

[19]张钟月.文明对国际政治的塑造——基于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J].传播力研究,2018,2(29):36+38

[20]汪彩艳.试论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建构和他者镜像——基于观展-表演范式[J].今传媒,2014,22(03):15-16

[21] Polson, E. (2015). A gateway to the global city: mobile place-making practices by expats. New Media & Society, 17(4), 629-645.

[22]Singh, N. and M.J. Lee, Convergence and Congruency of Pictorial Destination Images in DMOs' Websites and Brochure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09. 18(8): p. 845-858

[23] Greg Richards, &Julie Wilso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vents on City Image: Rotterdam,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in Urban Studies, VoL 41, No. 10(2004), pp.1931一1951

[24] Kolbe, L.,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apital cities: interpreting www‐pages – history, symbols and identit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07. 22(1): p. 79-111

[25]Vallaster, C., S. von Wallpach and S. Zenker, The interplay between urban policies and grassroots city brand co-creation and co-destruction during the refugee crisis: Insights from the city brand Munich (Germany). Cities, 2017.

[26] Lo?mele, G. and B. Mousten, A Tale of Two Re-branded Cities: Riga, Latvia and Aarhus, Denmark.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31: p. 208-215

[27]Sevin, H.E., Understanding cities through city brands: City branding as a social and semantic network. Cities, 2014. 38: p. 47-56.

[28]Safran, W. (1991). Diasporas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1(1), 83-99.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