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由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现象看社交媒体中的社会自我与角色扮演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12
摘要:摘要:作为新兴社交媒体的常用功能,微信朋友圈在许多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相当一部分人在发布朋友圈时曾经屏蔽部分好友。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的原因主要存在

此类原因较为特殊,朋友圈内容本身有着特定功能——例如发布好评以获取商家优惠——而并非自愿表达,因此屏蔽好友也不涉及基于社会关系对其所属群体的选择。由于情境特殊,原因阐述体现此意图占比也较小,在受访者中仅占1.32%。此类情况与本研究主题无关,因此在下文不作分析。

(二)朋友圈:现实关系与角色的继承

在国内,社交媒体最早的形式是网上社群,例如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论坛、贴吧、聊天室等。这类社交媒体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好友大多此前素不相识,甚至交往几个月、几年后仍不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

通过此类社交媒体建立的社会关系与现实中已有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分离的。因此,在网上社群占主导的时代,网络总是被视为“虚拟社会”。

如今,在新兴的社交媒体中,可凭借兴趣爱好建立人际关系者依然存在。以“网络问答社区”为定位的知乎以话题划分空间与人群,通过提问、回答、关注的方式,在解答与讨论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微博则在注册后要求新用户选择个人兴趣领域,并推送相关的其他用户和内容。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关系的社交媒体多不出这两种模式。但在这些社交媒体中,或是兴趣并非建立关系的主要途径,或是社交并非建立关系的主要目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与早期的网上社群已经存在很大区别。

随着同属腾讯的QQ和微信相继兴起,并各自赢得上亿活跃用户,二者成为国内社交媒体的主体。8月16日腾讯公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报表显示,2017年上半年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1,061.58亿元,QQ与微信(微信与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分别达到8.50亿和9.63亿,其体量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相应地,以QQ、微信为代表的线上社交模式也占据了主流,其突出特点就是线下原有社会关系成为线上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方式和基础。以微信为例。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共有5种:通过微信号添加、通过QQ号添加、通过手机号添加、通过好友名片推荐、通过群聊添加。由于微信号由字母、数字、符号组成,难以记忆,且已有昵称作为替代标识符号,因此直接通过微信号添加好友的情况很少。在其他四种添加好友方式中,QQ号、手机号体现的是一种“已知”,即此前已建立一定关系,至少具备建立关系的可能性;好友名片推荐是社会网络的缩影,通过原有好友添加好友似是六度分隔理论线上的再现;群聊添加看起来带有较大的任意性与偶然性,但群聊本身基于原有好友建立,因此,添加的好友在实质上仍属于同一个圈子。与博客、微博不同,微信的主要社交功能朋友圈只对好友开放,非好友至多只能查看十张照片,因此,微信在实质上是线下人际关系在线上的延续,是旧友在新空间的重逢。扫一扫、面对面建群等功能更加强了线上线下的渗透与融合。尤其2014年微信推出红包功能后,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金钱关系进入网络社交,几乎没有人会在使用此类社交媒体时认为,自己处在与现实世界脱节的“虚拟社会”。

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主要社交功能,其关系是对微信好友关系的继承,因此,几乎也就是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原样继承。继承人际关系意味着同时继承在原有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与扮演的角色。父母子女、师生、上下级关系不会在线下转至线上后颠倒或淡化,关系亲疏远近不会发生改变,对他人留有的印象、以及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也不会随之消失。因此,在线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自我、角色丛、角色扮演等概念在微信朋友圈中依然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角色载体:语态、符号体系与共享记忆

角色扮演需要借助许多载体。在线下社会中,有语言(包括内容和语气语调)、动作、神情、行为方式、对事件的特定反应等。而在朋友圈中,大多数载体——例如语调、神情等——并不能得到表现,因此语态、符号体系与共享记忆成为扮演特定角色的主要载体。

1、语态

萨莫瓦为非语言交流给出的定义是“在一定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在线下交流中,除了语言直接传达的信息外,语音语调、动作体态、空间距离等非语言因素都可以传达一定的信息,对语言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而在线上,不包含任何非语言信息的文字仍是表情达意、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作为一种对自我的展示和表达,朋友圈对非语言信息有更多的限制,尽管允许添加图片和音乐,但可获得的资源有限,在自由度和相符程度上也远远不能满足替代非语言信息的任务。为了减少因辅助信息不足产生的误解,人们调整文字表述时的语态,试图模仿线下的非语言信息,以更生动准确地进行自我表达。具体而言,“文字语态”包括句子长短、句式、叠词、语气词等等,既因群体而分异,也随时代在变化。线下交流中不同群体说话时倾向于使用的不同方式,如青少年的“卖萌”、身份较高者相对的严肃,在线上都能够得到体现。

语态的补充信息作用,除了补充具体信息外,也在补充说话者的身份信息,传达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即通常所说的“得体”,而“身份”与社会自我和角色相关。在线下,由于一次只面对人数有限的群体,说话者自然而然可以在表达时使用不同的语态,以适应该群体对自己所处角色的期待。而在朋友圈中,默认发布内容是面向分属不同群体的全部好友。因此,为了针对不同群体使用得体的语态以充分且适当地补充非语言信息,屏蔽部分好友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必要的。

2、符号体系

“符号”本身有多个定义,赵毅衡在《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中将符号定义为“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这一定义将“符号”的范围大大扩大。

同样,此处所说的符号体系不仅指标点符号,形状、词汇、特定的句式都可能成为一种符号。例如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以及时下流行的颜文字、表情包,都可以成为广泛流传的符号。

聂磊等人的《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给出了虚拟社区的金字塔形功能架构,其中基础层包括归属和身份感以及共同标识系统。符号在朋友圈中起到的常常是一种“身份验证”的作用,对于特定符号的快速识别以及准确使用,往往能够证明一个人属于某个群体。

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符号体系。最常见的例子是,“微笑”表情被年轻人用来表达嘲讽、鄙视、不满,而长辈的人往往用它来表达单纯的开心愉悦。事实上,这并非代表着代际间对面部表情的感知、理解能力差别,只是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群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