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小麦收购量大跌背后 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向市场化(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04
摘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策之所以连贯,原因在于2015年玉米率先下调临储收购价格之后,如果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不及时跟进调整,将会产生政策的外溢效果。比如,东北地区稻谷相对玉米的比价优势将会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策之所以连贯,原因在于2015年玉米率先下调临储收购价格之后,如果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不及时跟进调整,将会产生政策的外溢效果。比如,东北地区稻谷相对玉米的比价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有可能出现稻谷对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替代;西北地区则会出现小麦对玉米的种植替代,由此将使稻谷、小麦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直以来,国内小麦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购销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是比较好的。而每年小麦进口,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具体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量大约在600万吨至800万吨,但依照我国当前水平,生产能力仅在250万吨到450万吨,且分布区集中,种植面积很少,实现高产还是有压力的,所以不得不依靠进口。当前,国内进口的优质小麦,以美国春小麦和加拿大小麦为主。

  对于本次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政策调整之初,国家较为慎重,本着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的初衷,其实收购价下调的幅度并不大。业内估算,对于机械化种粮,有烘干储存设备的大户来说,影响不大。至于小农户,每亩将可能会损失20~30元。

  前述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量同比增加,这是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已经连续三年下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情况。今年也是国家自2004年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三大种类水稻的第二次全面下调。收购量增加的原因有,早籼稻的稳产,以及农民交售意愿积极。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传统口粮的早籼稻,从品质到口感,如今已经不适合作为国内居民的主要口粮,消费市场的反响一般。但其年产量仍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每年的托市收购量与库存量均比较大。

  一位稻米产业人士分析,国家有关部门连续三年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优质稻米发展。中晚籼稻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是国内居民的主要口粮,这也是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幅度相对来说最小的原因之一。

  而主产区油菜籽累计收购量同比减少,与2015年国家选择退出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再加上进口的冲击,农民种植油菜籽效益亏损,进而种植面积和产量一路下滑有关。

  林国发认为,我国当前小麦、稻谷储备库存居高不下,适当调低小麦、稻谷托市收购价格,有利于供给侧减少小麦和稻谷的供应,促使农村农业多样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小麦托市收购价格调低,加上减产和质量下降,其中质量下降的小麦转而用作饲料,增加了小麦的需求,市场预期价格上涨因素,最终导致了今年小麦托市收购量下降。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过程,对我国粮食供应无显著影响。

  对于未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发表文章称,改革将遵循“保留框架,增加弹性,合理调整”的原则。保留框架,即保留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一种托底政策,让政策不启动成为常态;增加弹性,即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调整最低收购价,探索灵活的、定向的收储政策;合理调整,即科学制定调整的幅度,引导种粮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市场化改革是大方向

  崔弘是内蒙古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原本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金融会计的她,其实并不愁出路。只不过,由于父亲在内蒙古操持了一个6000多亩的农场,受其对国外农业的技术、设备和理念非常欣赏的影响,考虑到家人年岁渐增,毕业回国后,崔弘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农场。今年,她在通辽市流转了一大片土地用于种植玉米。崔弘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近年来,蒙东地区的农业政策非常好,农业基础设施完善,配备有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工程,一来可以节水增效,二来会提高产量,很重要的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集聚了很多大型加工企业的订单,优质玉米能卖出好价钱。

  2007年,对玉米来说是有着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因为中国开始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这一年,玉米种植面积超过水稻,到2012年,玉米产量首次超过水稻,跃居国内第一大粮食作物。受临储收购政策的影响,玉米的比较效益明显,挤占了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直接促成了中国粮食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十二连增”,这一连增的鲜明特征为,玉米是粮食增产的最主要作物。数据显示,2000年~2015年,玉米总产量提高111.9%,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4.5%。

  对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起初不断提高收购价格,原本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却扭曲了市场价格。原本只是临时收储政策,却能够延续八年之久。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这其中存在政策的惯性因素,为了表示对“三农”的重视,去年做了今年不做有些说不过去。这种惯性延续到2013年以前问题都不大,因为临时收储的量不多,而且玉米国内外价差不是很大。但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玉米价格开始下降,当时中国就应该抓住机会也开始下降玉米收储价格,然而政策调整滞后,到了2015年才意识到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称,最根本的是,将保证农民收入的目的赋予价格,这种政策思路是不对的。价格是负责调节供求,而不兼顾再分配,要想做好再分配需要依靠补贴。因此,这次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价补分离”。

  黄季焜称,国家在很多顶层设计方面,其实初衷都是很好的,是希望增加种植玉米农民的收入,但没有全面考虑玉米收储政策对玉米加工、库存和畜牧业以及玉米生产和消费的替代产品的影响,缺乏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和制定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应该是站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背景下来制定国内政策,可惜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2015年以前,制定政策并没有考虑全球因素,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没有马上反应过来,进行相应调整。

  2015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率先从玉米开始。玉米临储收购基准价格大幅下调每斤0.12元至1元。2016年,玉米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对农民进行生产者补贴。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